掐指一算,iPhone 15发售已经一个多月了,先有“遥遥领先”的华为Mate 60搞突袭,后有被diss创新能力不足。今年iPhone 15系列好像又成了众矢之的。所以,iPhone 15系列,到底卖的好不好?
根据数据发现,官方都还没有公布一个具体的销售数字。就拿最具信服力的Counterpoint发布的数据来说。华为这边,根据Counterpoint的信息显示,在六个星期内,售出了160 万台Mate 60 Pro手机。
个人认为,这个数据应该是可信的,如果供应充足,销量可能会更高。已经不止一位朋友问我买华为Mate 60了。
讲真,我们现在也买不到。就连B站抽奖的那台Mate 60 Pro,由于我们后续还需要用来测评,我们都跟中奖用户商量折现了。
好,我们看苹果这边,Counterpoint表示,iPhone 15系列在发售17天后,销量与同期的iPhone 14系列相比销量下降了4.5%,不过没有透露具体卖了多少台。
由于Counterpoint没有给出苹果具体卖了多少台,所以不好判断到底谁卖的更好。
不过老狐发现一些自媒体的数据挺有意思的,比如有文章说,iPhone 15发售后两天的销量就超过了 Mate 60。
也有文章声称,某东电商平台的销量数据对比可以发现,iPhone 15系列的销量大约是华为Mate 60 系列的7倍甚至接近10倍。
另外又有一些自媒体呢,又把苹果的销量形容为“ 惨遭滑铁卢”。
咱也不知道这些数字和结论是怎么来的。有的可能确实是来自电商平台标注的销量,有的可能是来自机构或者分析师的预估值,还有的呢,可能只是为了博关注夸大其词,主观想象占据了大部分,没有实际数据做支撑。
所以如果不是官方公布的数字,大家看这些报道就图个乐吧。
反正我是觉得没什么说服力的,只能说明这两款机器给对方带来的压力确实是太大了,到哪儿都要被拿出来比一比。不过说到iPhone 15和Mate 60的较量,作为一名科技数码博主,我可就要认真了!咱们先来聊聊iPhone 15究竟有多少卖点,值得大家换新机吗?
我梳理了一下,大家关注的卖点主要在以下几点:全系升级为灵动岛;全系使用USB-C接口;圆滑的边框+磨砂质感的厚玻璃;还有常规的芯片升级。
这些软件和硬件的更新换代,都只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做出了升级和微调,明显的炒冷饭和微创新。被许多人吐槽为鸡肋的灵动岛都算是近些年来难得的大惊喜了。所以哪怕是换个接口或者换个边框设计,都能让媒体连发好几篇报道。
说实话,苹果设计师们的工资是不是有点太好拿了。乔布斯时代的苹果,正是靠产品创新精神的极致追求,不仅仅让当时苹果的创新能力领跑友商,成为众多手机品牌学习甚至是模仿的对象。更是让苹果创造了销量以及市值的神话,“iPhone效应”也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而库克时代的苹果,就不用多说了吧,靠着早年积累的市场占有率和用户使用习惯支撑,拿得出手的新作品少之又少。
时隔七年才发布的新产品Vision Pro还得2024年才正式上市。以前苹果每年的新品发售都是科技圈的狂欢,有些人会激动的彻夜难眠想要一睹未来科技的新花样。现在的发布会呢,大家是不是跟我一样,不靠着一点烧烤小啤酒都看不完整场发布会了?甚至看着看着睡着了。
毕竟现在的发布会太像是例行公事,毫无感情,主打走流程,甚至用了很长时间去播放自导自演的环保小短剧,这也被网友戏称为春晚“小品”环节。
罗永浩甚至都说,“但凡要一点脸,(手机)都不会这么更新”。“听取骂声一片”,似乎成了发布会后消费者们对苹果和库克态度的真实写照。
马斯克在社交平台上也犀利地吐槽苹果:不知道现在的iPhone和之前有什么不同,大概是“相机好了10%?”
那为什么苹果的市场占有率还能一直如此坚挺?
全球知名调研机构IDC公布的上半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品牌份额排行榜显示,苹果市场份额以67.0%排名第一,华为以15.6%的市场份额排在第二,显然,二者之间的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但其实,大家跟着我仔细一想就会发现,苹果傲人的优势早就不在于机器本身,而是它的平台和生态性质给消费者带来的强依赖感。
举个简单的例子,微软PC操作系统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超90%,基本完成了一统天下的目标,就算公司几年不推出新产品,回过头来看它还会是PC市场的王者。
再举个例子啊,之前滴滴出行被下架后,美团打车、T3出行等等不同规模和梯队的网约车平台动作频频,不惜大手笔烧钱想要在难得的窗口期争夺更多新用户。
但是一通大乱斗、花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之后,大家才发现,兜兜转转,滴滴在行业依然有着难以撼动的领先地位。订单量远远超过其他打车平台。
这,就是占据用户使用习惯的护城河力量。
所以哪怕是苹果的创新力度每年都被吐槽被嫌弃,有“自适应功能”的果粉们还是会急切的掏钱换新机。不过与前几年的火热程度相比,iPhone 15的势头似乎确实是在减弱了,“破发”(备注:即事先抢到手机的人因需求不足降价出售)一度成了相关报道中的热词。
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坐吃山空”吧。有黄牛表示,不同于此前只有标准版破发的行情,今年破发潮早早地蔓延开来。就连一直坚挺的Pro版也正挤入破发行列,纵使是256G的热门配色,溢价也仅有几百元,蓝色版本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官网随时能刷到库存,专卖店亦时常保有现货。
但是,这位黄牛也直言,“遥遥领先”的华为Mate 60系列发售至今,在二级市场基本没怎么掉价,折叠屏新品Mate X5的溢价更是一路飙升。
一个破发,一个溢价。也就是说,iPhone越来越卖不动,除了自身的吸引力不够,经济大环境带来的消费降级和手机市场饱和率进一步增加,换机周期延长等等。
咱们“压抑半生归来依旧坚挺”的华为,也给iPhone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毕竟绝大多数人只会同时使用一个手机,市场固定,买华为的人越多,苹果能分到的蛋糕就会越少。
毕竟相较于iPhone15,华为Mate 60带来的惊喜可不是一星半点儿啊。卫星通话、麒麟芯片、4.9G,这还是华为在打压下给大家交出的高分答卷。另外,“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情怀,也让国人们对华为有了更多偏爱。所以哪怕是未发先售,没有任何爆料宣传和预热,也能出现线下门庭若市和线上抢断货的场面。
有黄牛直言,“在这个节骨眼上抢到一部华为手机,几乎等同于抢到了‘电子茅台’”。
直到10月15日,也就是发售一个多月后,Mate 60还处于一机难求的状态,甚至需要预约抢购。
当然,这不仅仅是因为需求量增大,也与产能不足这一因素分不开。
据了解,华为为这款手机的备货只有600万部。毕竟Mate 60搭载的麒麟9000s是一款全新芯片,全新的芯片第一次装到手机中,各方面的准备不可能十全十美,可以想象,芯片制造工艺和生产能力与配套可能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尤其是良率问题也是大家猜测的一个方向。但是一开始业内预估其销量很可能会破1000万台,但后来伴随着热度与线上线下抢购势头不减,又有分析师预测其最终销量可能达到2000万台。
从备货上,600万台到2000万台的产能差异会非常大,这可能导致华为对需求错估,包括产线、人工等各方面的准备远低于现实需求。
有分析师预测,如果不是产量受限,Mate 60系列的销量大概率已经破千万了。
但是由于到货时间太长,加上许多用户抢不到,这导致iPhone15系列开始发售之后,很多用户转而投入了iPhone阵营。
这也让不少人将其称为此次华为与苹果正面对抗的遗憾,产能不足导致的交付时间过长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目前,官方还没相关数据,两个系列的手机真实销量究竟是什么样还是没有定论。
但是有小道消息称华为9月份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苹果,成为国内第一。
另外,根据手机中国的消息,在2023年第38周,苹果领先华为、荣耀、小米等一众竞争对手,拿下了中国市场第一。然而,苹果的销量却很快被华为赶超,在2023年第40周,华为超越苹果成为了新的中国市场第一。不管数据如何,可以肯定的是,华为之后的回归姿态将更加明显。
国泰君安分析师指出,除Mate系列高端机外,预计后续还将有更多款中低端手机发布,实现华为手机的高中低全面回归。产业链端的最新消息也显示,华为将2024年的手机出货量目标上调至6000万至7000万部,相比今年预期翻了整整一番。
不过,在海外市场受到制约的背景下,华为的主战场还会是在国内,这也意味着,接下来所有的中国手机品牌厂商都需要在产品形态、用户体验、生态这些方面去更加努力。
至于苹果,相信华为的回归也让他们有了更大的危机感,该拿出点真家伙展示一下实力了。王者归来,看似平稳的手机市场,似乎又要变天、有好戏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