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暑期,由央视综合频道和央视创造传媒推出的大型科普节目《加油!向未来》,以科学为题材,用普通观众容易接受,并且喜欢的方式,将科学原理融合到节目的实验设计中,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在节目中设置了大量具有科技含量的内容,还使用特斯拉闪电等先进科技手段播出,打造出了一档媒体融合型电视节目。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播出后,获得了来自各界的关注和肯定,也达到了科普和创新的双重预期效果。不但在行业内多次获得极高奖项,在普通观众心里也认可度颇高,主流平媒发稿数百余篇,覆盖六亿人次,以年轻人居多的微博平台,节目主话题阅读量高达19.1亿次,迄今已有19.2亿。
回归大众,全素人上场 趣味不减,让科学回归科学
好的开始已经证明:科学节目并不等于没趣味。
只是没有想到,今年《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强势回归,更强硬地直面了现阶段综艺节目市场的问题,进行了更大胆的改变。
其中一大举措,就是摒弃原有的“明星+素人”的对战模式。节目组在总结了第一季的制作经验之后,认为明星的加入并没有让节目起到太多增色的作用,而且明星的镜头占有度高,反而弱化了科学达人的表现空间,普通观众的代入感与参与度难以提升。第二季,节目组希望“让科学回归科学”。
去掉了明星这条保险栓之后,《加油!向未来》还能玩得转吗?
从第二季第一集的播出上看,节目效果的确远远胜过第一季。
可见,回归科学并不意味着放弃趣味性,在嘉宾的选择上,摒弃了明星嘉宾,使用固定的央视主持人撒贝宁与尼格买提,组成“撒贝尼”组合。小撒小尼的综艺感早就有目共睹,在严谨的科学实验里偶尔耍宝,增添不少趣味,可以称得上是“最强兄弟组合”。
节目中更多的时间被集中在酷炫如大片般的科学实验上,真实的实验探究才最扣人心弦,主持人作为科学实验的参与者穿插其中,效果更自然。如何将科学用电视画面表达,或许才是科学类综艺节目需要突破的最大难题。
第二季的节目虽然仍将邀请公众人物参与其中,但是参与者与科学的紧密度更深,绝不是单纯的作秀。公众人物的参与代表了科学实验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例如亚锦赛百米短跑冠军张培萌与飞机赛跑,歌手黄绮珊测试高音能否震碎玻璃杯等,都是能调动老百姓好奇心,又令人喜闻乐见的环节。
综艺节目如何吸睛 只能靠流量明星和国外版权?
在娱乐行业急速发展的当下,对于普通观众而言,综艺类节目是最为日常的娱乐消遣之一。但与此同时,白热化竞争使市场出现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浮夸气氛,最基本的,就体现在对明星的争抢上。
明星参与综艺的成本一步步升高,导致综艺节目成本大幅度攀升。节目组辛苦打造出的现象级节目,却很有可能是在为明星打工,收入与口碑难成正比。而且,这种争相效仿“砸钱”请明星的做法,让少数“流量鲜肉”或“颜值艺人”从中获得的巨额收入,却直接导致了大量综艺节目的同质化。这种畸形的价值分配体系既严重违背社会公正,扭曲社会价值,形成劳动价值严重的不对称,也使明星本人成为被消费和异化的对象,于公众人物的形象无益。
然而实际上,综艺节目作为人民群众休闲娱乐喜闻乐见的一种电视媒体形态,它的成功应该主要是依靠对一个特定社会文化价值与问题意识的回应,依靠“普世价值”,千篇一律的模式与千层不变的明星大牌,必然会使之越来越苍白和乏味,不利于整体市场的健康发展。
在棚综与户外真人秀风生水起的当下,科学类综艺节目的发展更是举步维艰。除了科学的专业性令这类节目的门槛远远高于普通节目之外,如何在严谨的科学公式下做出吸引人眼球、寓教于乐的节目,更是对节目组制作功力的大挑战。
赋予趣味,科学不枯燥 要找到生活与科学的桥梁
大多制作团队很少将目光投向科普类节目,究其原因在于这类节目太难做:过分专业,观众很难融入,容易看不懂;过分通俗,又容易显得不严谨,失去了科普的意义。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两者之间取得了微妙的平衡。
这种平衡在第二季中,干脆被节目组放大成桥梁作用:“搭建科学与生活间的桥梁”。
解决了明星与实验之间的取舍问题,节目组自然而然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科普向电视语言的转化上。央视综合频道总监王晓真说:“综合频道是宣传的主阵地,我们希望通过节目能够反映中华民族的思维能力、科学素养、和精神追求。”这也是贯彻去年习总书记在“科技三会”上的讲话。
想要让科学变有趣,就必须向生活过渡。
首先,严谨的科学治学态度,是一切科学类节目的基础。可以看出第二季在专业度上,更加权威。节目组邀请了来自科学科研行业的领军人物来把关,如中国科学院研究员曹则贤、张双南,《十万个为什么》主要作者之一叶永烈等,携手中科院科学传播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十余家国家级专业科学机构开发实验,带来最专业的科普团队。
虽然团队越发“高大上”,但是另一方面,《加油!向未来》第二季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上,则更加“接地气”。让最权威的学者,讲解最贴近民生的趣闻。这也是节目制片人王雪纯从第一季节目开始就一直在倡导的理念之一:让科学贴近生活。通过嘉宾之间的勾连,让“高大上”的科学理论以简化易懂“接地气”的方式真正的传达给受众。
其次,节目一直让观众从“玩”中获取丰富知识点,每场科学实验,都有的放矢。所有实验都从生活和现实新闻中引申而来,例如第二季中会出现的“探空氦气球”,智能机器人“小加”识别萌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科学。但通过节目中直击眼球的科学实验,生活中的小细节在这里还原出它的本来面目。
光是生活化还不够,制片人、总导演王宁希望最大程度地在第二季调动节目的悬念感和对抗性。在他看来,第一季的悬念设置远远不够。而在第二季他们有了新的加强办法——两队素人被分成18岁以上的“加油队”,及18岁以下的“未来队”,这两队新老对抗,更容易让电视机前的观众带入自己的年龄,对节目中的答题环节感同身受。
看节目时取得的紧张感进一步提升,观众的好奇心被吊起来,求知欲也同时上涨了。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更能体会获得科学知识时的满足感与趣味性。
同时,这种分组设置也使节目在受众区隔上老少咸宜,科学是没有年龄的,只要你有一颗好奇心。《加油!向未来》第二季依旧选择在暑期播出,也是希望学生观众能够与家庭一起在假期观看,融洽家庭氛围的同时,与家长共同成长。
让科学引领风尚 做综艺节目的行业标杆
《加油!向未来》第一季的成功及第二季的重磅启动,无疑表示着中国电视节目风口已开始转向。传统的综艺节目,过分地追求明星效应和外来噱头,已经不能再给予观众满足,而行业本身的严重溃损与麻木,也较难产生出更有意义的内容。在信息爆炸的当今,观众的口味越发难以满足,科普节目通过娱乐趣味的形式,正确地传递科学知识,能够最大效果的起到寓教于乐的意义。
与此同时,拥有正确价值观,传递正能量,并真正做到“有营养、有内容”的节目,才能在这个大浪淘沙的时代引领弄潮。
改革之后的第二季首期节目播出之后,在钦佩节目组大胆创新之余,也要点赞这一季创意百出、巧思新颖的节目效果。
伴随着《加油!向未来》的发展,希望节目能够研发出更多兼具科学性与观赏的内容,覆盖到更广泛的层面,将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置于同样的位置。也期待“最强兄弟组合”与深度参与的科研学者们,带给观众有趣又有料的创新内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