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3-01|
分享到:
|1493 |文章来源:看电视

文化类节目开年即现新高潮,“传统文化+”如何持续开拓新边界?

2021年开年,央视、各大卫视及视频平台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迎来了新高潮,继承统的同时融入更多新潮元素,助力文化传承。
2021年农历大年初一,央视为牛年新春重点打造的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开播,节目立足于《尚书》《论语》《史记》等书籍典藏的文化内涵,通过“穿越古今”的表现形式,向观众展现一片传统古籍的文化蓝海。节目首期讲述了“护书人”伏生与历代读书人对《尚书》的守护与传承,播出后便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引发一定关注。
文化类节目经历2017年的集中爆发,18、19年的持续发展,2020年受疫情影响数量缩减后,进入2021年,开年就呈现出较为强劲的势头,尤其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春节期间推出了一系列文化节目,给开年荧屏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而各大卫视、网络视频平台也积极布局,为文化类节目注入了一波又一波新鲜血液。
曾几何时,文化类作品被贴上了“曲高和寡”的标签,在综艺娱乐节目面前显得有些“黯然失色”,但伴随着科技的赋能和内容形式的不断创新,昔日被视为高深冷僻的文化类作品凭借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渐在网络和年轻群体间收获青睐。
诗词、典籍、服饰、文物总台引领文化类节目再掀热潮

1月30日春节前夕,央视大型服饰文化节目《衣尚中国》迎来收官之作,节目聚焦中华传统服饰艺术,通过历史、匠心、创演空间的多重演绎,探寻服饰背后的美学。《衣尚中国》成为央视文化类节目矩阵视角和题材创新的又一力作。

首期节目“锦绣之美”的主题曲《画绢》在播出当晚微博阅读量破亿。第二期“良缘之美”引发了“中式婚服”、“唐朝婚礼”等近十个破圈话题的讨论。第三期“骁勇之美”的军装视频被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转发,微博阅读量在一小时内便突破300万次。第四期“自然之美”将#衣尚中国#话题推至微博娱乐榜热搜第一名。作为一档全新的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完成了文化节目在传统服饰领域的探索,也开创了文化类节目聚焦中国传统服饰的新思路。
在《典籍里的中国》于大年初一正式登陆央视综合频道后,《中国诗词大会》第六季也在大年初二晚如期开播,新一季在赛制、题目和嘉宾等方面均进行了更新和升级。
大年初三,《经典咏流传》第四季第五期播出,节目延续“以诗为歌”经典传唱的模式,围绕诗词的旋律新编,以大众更易接受的创新视角解读和传承经典诗词文化,收获关注颇多。此外,《国家宝藏》第三季也在大年初六如期而至,节目通过演绎和讲解文物的历史和故事,带领观众走进文化遗产与中华文明的奥秘。据网络数据显示,截止收官,《国家宝藏》第三季豆瓣评分9.5,B站弹幕超60万。
从《典籍里的中国》《中国诗词大会》的开启到《衣尚中国》《国家宝藏》的收官,可以看出,央视在2021开年便将节目的创作与开发重点聚焦于文化艺术品类上,着力打造各类文化节目IP,涉及诗词、典籍、服饰、文物等多领域、多层级的文化节目输出,使得央视在文化类节目稳居领跑地位。
与此同时,在央视的带领下,文化类节目也在各大卫视及网络视频平台遍地开花。世遗纪实类节目《万里走单骑》于1月31日在浙江卫视与腾讯视频、爱奇艺等同步播出。节目由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带队探访中国10余处世界遗产所在地,以轻松娱乐的综艺形式吸引年轻群体了解世界文化遗产,感悟中华文化的厚重底蕴。
此外,由爱奇艺原创出品的全景式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敦煌》于1月20日收官,节目以纪实和真人秀相结合的手段,通过音乐、美食、运动、风俗等多维度,全面探索并致敬敦煌,这档节目成为视频平台发力文化类节目创作的代表性成果。
由此可见,央卫视及各大网络平台逐渐重视起文化类节目的开发和创作,推出的一系列创新内容也收获了观众与市场的一定认可。在文化类节目的出圈现象背后,是什么让昔日的“冷门”翻红成为爆款,创作者又是如何在创新中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内核与精髓?


融合艺术、创新科技、主题文创沉浸式文化体验穿越时空引共鸣
事实上,文化类节目的爆红与出圈并非偶然,这一方面是基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吸引力,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创作者在综艺内容研发和制作中的创新及生动表达。纵观近期几档文化类节目,不难发现,各代表性节目主创均在主题内容层面上融合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入当下流行的元素和风格。
《典籍里的中国》将戏剧、影视及访谈的舞台表现形式相结合,使《尚书》《论语》《史记》等艰涩难读的传统典籍变得生动易懂,实现了古今读书人的跨时空对话。首期播出后,网友们对这种全新的沉浸式融合艺术表示赞同:“沉浸式的戏剧演绎方式代入感很强。”“当主持人撒贝宁带着倪大红饰演的伏生来到现代时空时,我仿佛在和先贤对话,产生了思想碰撞。”节目将书中文字可视化,古书典籍故事化,从而达到视觉、听觉与情感的冲击。
《技惊四座》是一档自去年12月在广东卫视首播的杂技竞技类节目,邀请到30组国内外顶尖杂技演员团队参与比拼。值得注意的是,节目除了传播中国传统杂技技艺外,还将摇滚、街舞、情景化表演等新潮元素融入其中,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观赏杂技盛宴的同时,吸引新的观众群体去关注这门中国传统技艺。

此外,《衣尚中国》也在积极尝试艺术的融合创新。在表演形式方面,节目将歌舞剧以及新潮的街舞、说唱等艺术形式一同揉进了中华服饰美的解读之中;在视觉效果方面,创作团队设计了一百多个节目场景,试图把水墨、剪纸、版画、皮影戏、建筑、刺绣、首饰等各个中国美学门类都体现出来。
艺术的融合与创新将传统文化经典注入时代潮流,与此同时现代技术的加持也使得文化产物打破时空界限、引发共鸣,由此沉浸式体验成为此类文化节目的共性。
《典籍里的中国》综合运用了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新科技手段,辅以舞台分区的形式,打造穿越历史时空的观感。《技惊四座》则通过360度摄像手法和VR技术,使杂技表演更具舞台张力。《登场了!敦煌》使用动画特效复原千年壁画,再现前人的生活百态。文化类节目利用科技带来的沉浸式体验让传统文化从“象牙塔”中走出,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此外,伴随着“国潮热”和“文创风”的兴起,文化类节目也开始发力“文化+娱乐消费”的节目模式,探索IP产业链的延伸,让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不仅推动文化的传播,还有利于带动垂直文化产业的发展。
《衣尚中国》以节目中传统纹样为核心,推出了定制文创衍生品。在每一期节目的“主题纹样”发布环节中都会有“时代纹样定制小程序”同屏弹出,观众在扫码后便可购买到节目中主题纹样的定制丝巾,也能DIY设计独属于自己风格的产品。作为文创开发的载体,主题纹样符合年轻群体的审美和喜好,将节目每期主题下的服饰特征集于一体,让国风之美走进更多观众的视野中去。
由此可见,在文化类节目势如破竹的出圈现象背后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潮流融合创新的成果,其中,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与创新科技的使用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而主题文创的开发也在实现文化传承功能的同时,促进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体现出文化类节目教育意义与商业价值的双赢。
挖掘文化内核与时代同行打造优质IP彰显文化魅力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表达形式和内容创新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服务于文化的本质与内涵。因而,不断挖掘传统文化内核,彰显其历史价值和时代魅力,才是文化类节目创作的最终目标。
随着《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博类节目进入大众视野,寻常百姓也有机会去了解和鉴赏国宝文物。据悉,节目从博物馆的文物出发,聚焦历史遗址和遗存,在无数考古团队和历史学家的合力指导下,完成了对每件国宝和文物的前世今生的故事讲述。这也为节目带来了全新的受众群体,相关数据显示,《国家宝藏》吸引了高学历人群和年轻群体的关注,第三季播出以来,大学以上学历观众增加69%,4—24岁观众平均增长75%以上。
由中国青年报联合优酷出品的文化传承创新类节目《指尖上的非遗》于近日上线,节目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为核心,旨在为观众呈现真实的非遗风貌。首期节目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剪纸”传承人王计汝在指导嘉宾进行剪纸创作的过程中,对剪纸的阴刻阳刻、线条和面块的选择等方面都进行了细致的讲解和严格的要求。这也代表着中国传统技艺的工匠精神和丰富内涵。
此外,电视节目还需要通过创新与发展文化内核,实现传统文化与当代观众的连接,达成共情与共鸣。《技惊四座》中的杂技团团长张权曾表示:“古老传统的艺术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就一定会被淘汰。比如杂技艺术,它需要离大众更近。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守住技艺,也让杂技和时代同步。”在这样的理念下,杂技团入驻短视频阵地,通过新媒体平台发布演员排练小视频,向大众科普杂技绝技等内容,累计收获过亿点击量。
文化类节目借助对文化内核的深入挖掘、前沿技术的助力与时代精神的注入让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不再“冷门”,被更多大众所接受。而创作者在展现文化魅力的同时,也应该承担起文化保护的责任。近年来,央视不仅坚持打造系列文化节目IP,也加大力度保护平台优质IP的版权维护、扩大版权运营的规模,杜绝和惩戒抄袭等行为,为文化节目IP的创作在体制机制上提供了保障。
目前,传统文化和电视综艺在继承与创新的结合中不断朝着纵深的方向发展。当越来越多的文化类节目不再“曲高和寡”,反而走近平民百姓的视野中,成为年轻群体喜闻乐见的潮流和经典,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才算崛起,传统文化才能薪火相传。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