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12-06|
分享到:
|1556 |文章来源:功夫财经

沃尔沃“炸”破了一个超级大泡沫

连最安全的新能源汽车都不安全,那么其他新能源汽车还能有“安全性”可言吗?

从消费者角度观看,其间频繁的事故和召回事件竟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业绩”。

毕竟,政策和资本无法解决技术难题。但是恰恰是技术,才是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逻辑。

11月30日,一辆沃尔沃XC90插电混动新能源轿车发生起火事故引发关注。当天下午,沃尔沃官方回应称,事件属实且技术人员已在第一时间赶赴处理,后续会及时对外公布进展。

对此,外界普遍感到焦虑的是,号称最安全的沃尔沃也不安全了吗?4月时,在沃尔沃一条营销视频中,将7辆XC60叠在一起后,其全球高级副总裁袁小林则淡定地坐在底部车辆中,并同时还与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视频通话,以此来彰显沃尔沃汽车的“安全性能”。

与此同时,10月29日沃尔在瑞典斯德哥尔摩证券交易所正式挂牌上市,其估值高于180亿美元。根据招股书,其募集资金的70%将用于电动化转型。作为全球第一个宣布全面电气化战略的豪华车企,沃尔沃早就承诺到2040年力求成为气候零负荷标杆企业。沃尔沃汽车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汉肯·塞缪尔森曾表示,“电动汽车是沃尔沃汽车未来发展的方向”。

问题在于,梳理资料可以发现,沃尔沃一直不像其宣传的那样“安全”。仅在上市前后,沃尔沃就不止一次召回“存在问题”的车辆。事实上,不止小鹏汽车,今年以来,新能源车企包括但不限于猎豹、华晨宝马、北汽等启动了召回。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还有“前景”吗?

01召回大潮

当前,“沃尔沃”事件之所以受到格外关注,如前所述跟其“最安全”营销密不可分。试问,连最安全的新能源汽车都不安全,那么其他新能源汽车还能有“安全性”可言吗?这是一个由点及面,波及整个行业的事件。事实上,新能源汽车发生意外事故且被召回可谓屡见不鲜。

据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大数据安全监管成果报告》,早在前年开始,国内已经发生多起车辆起火安全事故。仅今年下半年,国内发生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就不下20起。究其原因,包括但不限于行驶中自燃、静置停放自燃、充电过程自燃以及事故碰撞自燃,其中静置停放自燃最多,达42.9%。可见,长期以来情形一直不容乐观。

迫于安全压力,今年以来多家车企不得不频繁召回汽车。1月29日,小鹏汽车决定召回2019年3月29日至2020年9月27日生产的13399辆小鹏G3汽车。3月23日,北汽新能源汽车决定召回31963辆EX360和EU400纯电动汽车。5月28日,华晨宝马召回6636台国产iX3电动汽车。紧接着,6月11日猎豹汽车又宣布召回4117辆猎豹CS9纯电动汽车。

如前所述,即使号称全球最安全的车,沃尔沃也不仅出现过安全问题,而且今年召回频率也在加大。8月13日,其宣布召回443辆2022款S60与2022款S90长轴距汽车。对此,沃尔沃给出的理由是,由于设计原因,当燃油箱负压时燃油箱可能发生过度的收缩变形,存在燃油箱顶部与燃油液位传感器固定臂干涉的风险。对此,直白的说,就是存在安全风险。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沃尔沃”事件就像一根尖针,再次将默而不理的安全泡沫给无情戳破。不过,从层出不穷的安全事件和召回频率来看,这次事件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警醒作用实在存疑。

02二元“宇宙”

某种意义上讲,新能源车企与其产品的消费者处于二元“宇宙”。就新能源车企身处的“宇宙”来说,里面惊雷滚滚,不是召回,就是股价下跌。各家车企相当于都在渡劫,分分钟有身死道消的可能。但从消费者角度观看,这个“宇宙”却令人惊讶,其间频繁的事故和召回事件竟然没有影响到它们的“业绩”。从数据情况来看,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

 

要知道,就在沃尔沃上市当月,其也宣布召回了部分2021年款进口XC90汽车和部分2021年款国产S90长轴距汽车。至于原因,官方说法是由于供应商制造原因,液压制动单元助力泵的电机中连接电机转子轴与磁体之间的焊点可能部分或完全缺失。究其实质,还是是安全隐患问题。但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沃尔沃的上市进程。

10月29日上市后,到了11月12日,沃尔沃又决定扩大召回7145辆进口车辆。但是,这一切,丝毫没有影响到沃尔沃的市值表现。11月,沃尔沃汽车当月市值涨幅超过10%。

再看整个赛道,从短时段来看,依照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今年10月销环比和同比均保持增长。具体来讲,产量和销量分别达到39.7万辆和38.3万辆,其中环比分别增长12.5%和7.2%。从长时段来看,前10个月产量和销量也已分别达到256.6万辆和254.2万辆。至于沃尔沃,在大陆已售出14.33万辆,同比增长10.5%。可见,不止沃尔沃,整个赛道也在保持上行态势。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新能源车企及其消费者处于不同宇宙。有必要追问的是,车企在自身渡劫的同时,是否记得消费者的利益。1月26日,在以“警惕新能源汽车行业浮夸炒作风”为题的文章中,新华社公开点名批评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过度宣传”,歪风已现。那么,截至今天,新能源车企在这方面的长进又在哪里呢?

03“代价”几何

对新能源车企来说,其之所以有屡错不改的底气,在于在背靠大势。在低碳减排大势下,不仅各国政策优惠导向新能源汽车,而且资本也趁势跟进将之笼络为宠儿。两相结合,新能源车企自然“有恃无恐”。当然,客观上讲,近年来消费者对其包容度显著提升也是助推因素。

根据乘联会最新数据,今年前10月不管是平民价版还是高端奢华版新能源车型均有着不错的销量表现。另据券商研报预计,2025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700万辆,4年复合增长速度将达到60%,对应2025年市场空间将达838亿元。由此,新能源汽车仍在风口。问题在于,这能够成为替新能源车企背书的理由吗?相较于安全性,包装得再漂亮的言辞也抵消不了责任。从行业的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确实身处大势之中,但由于诸如电池系统不稳定的原因,同时也要承认没有哪家车企的汽车就是绝对安全的。因此,责在新能源车企。

也就是说,“代价”不该让消费者去直接承受。曾任沃尔沃汽车集团安全中心资深技术专家的罗塔·杰科布森表示,“我们分析了成千上万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事故数据,以确保我们的汽车在实际交通中尽可能的安全,并应对实际交通中发生的危险。”对沃尔沃来说,尽管这条路没有走通,但是思路是对的。新能源车企要加码试验,在确保安全之前,不要投放市场。

当前,在政策的加持和资本市场的推动下,新能源车企市值均虚高。截止12月2日,特斯拉市值为1.09万亿美元。蔚来则为575.79亿美元,理想为350.24亿美元,小鹏为413.26亿美元。因此,有必要让新能源车企回归造车的价值逻辑。毕竟,政策和资本无法解决技术难题。但是恰恰是技术,才是新能源汽车的价值逻辑。

因此,如果无法从“造梦”回归到“造车”本身,那么新能源车企迟早会从风口跌落乃至摔死。

文章评论

请输入您的留言: